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去电影院其实不是为了看电影

发表于2013-07-12

走进电影院,其实是一次心理体验。

“你是中产阶级么?”,听到这句问话,会有人不屑,会有人愤怒。我们不去探讨这个面目模糊的名词的准确定义,只需看看衡量中产阶级永恒不变的标准:能不能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进行自由支配消费。所以要承认,“中产阶级”这个词在中国,依然是衣食无忧、拥有一定消费水准和品位、追求生活质量的代名词。

而中产阶级为何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很好理解,正如"花总丢了金箍棒"在《看电影装腔指南》中指出,“真正高逼格人士,只在电影院观影,并且一定会看完片尾最后一行字幕。”

然而,哪怕你不是中产阶级,你生活并不宽裕,你会走进电影院么?

很多人的答案是:会。

虽然说,在电脑上看到的电影也是同样的故事,在电影院里喝的可乐和爆米花也跟超市一般味道,然而一张30至80元不等的电影票,却能带给人一些不同的感受,这种感受叫做:身份认同的心理体验。

详细点描述吧,如果你在北京,去时尚街区三里屯看场电影,从下了车那刻开始,走上三里屯的繁华都市街道,五颜六色的街灯、广告牌,花花绿绿的时尚服装,空气中弥漫着古龙水的味道,购票的长龙队伍里各种奇装异服新锐妆扮,老外比中国面孔还多,有时还会和一些熟悉的明星擦肩而过……从那一刻起,似乎进入到一个无意识的梦境,不用再想着租住的小房间还等着交房租,不用想着每天机械沉闷的的工作和上司的臭脸,不用想着摇不中的购车号和闷死人的地铁车厢……在那一刻,北京这个大都市与我们这么地接近……


发表于2013-07-12

这只是去看电影么?我们在电影院得到的是什么呢?是作为中产阶级或小资的自我身份符号,从根本上说,我们花的六十元,不是支付给那个电影故事的,而是支付给自我的,付钱给电影院,向自我购买了中产阶级这个身份证。

毕竟,虽然我们达不到高富帅和白富美们的生活水准,但让我们走进电影院,看一场和他们一样去看的电影,还是很容易的:起码在这一刻,我感受到了和你一样的生活。这个动机跟疯狂追求iPhone手机的心理动机,极其相似。

这就是一个心理体验,让我们暂时忘记(或认同)真实自我身份的心理体验。

艺恩咨询电影产业分析师杨峰称,如今二三线城市观众的崛起对全国总票房的贡献最大, “一线城市观众比重现在已不足30%”。

为什么?相较买iPhone和奢侈品来说,用进电影院看电影来达到这种心理体验,是最经济实惠快速的方式。而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比,相对来说心理体验的选择会更多一些。

在这样一个潜意识的心理体验的指导下,我们走进了电影院,至于那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,是好片还是烂片,艺术水平如何……Who cares?

好片永远是在电脑上看的,烂片才是在电影院看的,不是么?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