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寻找“上帝粒子”意义何在?

发表于2013-10-09

寻找“上帝粒子”意义何在? ——复旦教授解读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

昨天,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揭晓。英国人彼得·希格斯和比利时人弗朗索瓦·恩格勒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,他们获奖的成果是在1964年提出的一项理论,该理论揭示了粒子是如何获得质量的。2012年,他们的理论预言,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,得到了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实验的证实。

 

 

 

发表于2013-10-09

理论 存在看不见的

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咏时解读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时介绍,这项发现是构成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核心部分之一,这一模型描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。根据这一模型,万事万物,从鲜花到人体,再到恒星和行星,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少数几种基本材料组成的,那就是物质粒子。这些粒子受力的控制,以便确保各种粒子各从其类。整个标准模型的完成需要存在一种粒子,那就是希格斯玻色子,即所谓的“上帝粒子”。这种粒子源于一种看不见却充斥整个空间的场。尽管宇宙看上去几乎是空的,但是这种场的确存在于那里。离开这个场,我们将不复存在,因为正是借助于与这一场之间的相互作用,粒子才获得了质量。

发表于2013-10-09

试验 定量分析“粒子”

吴咏时教授进而解释,希格斯玻色子是物理学标准模型当中最后一个待发现的粒子。标准模型是我们当前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物理理论。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四种力中的三个:电磁力、强力和弱力是如何发挥和实现作用的。标准模型的理论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是“杨振宁—米尔斯规范场理论”,另一个就是与希格斯玻色子有关的对称性破缺的理论。杨振宁-米尔斯理论在理论上是相当完美的,它能给我们很多确定的预言,而且很多都被相当精密的实验所证实。但是与之相比,此前,希格斯玻色子相关的理论虽然在定性上非常重要,但是在定量上还很不完善,很不成熟。因此,当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时,原有理论的重要性得以证实;而且,试验证实,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核的133倍,科学家将得以进行定量分析,这是发现“上帝粒子”意义所在。

发表于2013-10-09

很多人关心“上帝粒子”的发现有何应用性成果?吴咏时坦言,这是物理学一个最基础的研究,“从现实意义上说,我有一个这样的看法:好像是一个艺术家,做出了一个很完美的艺术品。这也许和我们日常生活,吃、喝、用不见得有什么直接联系。但是对大家的精神上,对科学的理解上,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和对真知的追求,如同我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一样。”

吴咏时进而指出,随着研究深入和完善,将来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将进一步完善,这将使得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登上一个新的高峰、铸就一个新的里程碑。

吴咏时最后介绍,我国现在粒子物理研究的某些领域也做出了很有影响的工作。比如,在大亚湾进行的中微子振荡实验,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参数的数值。这显示我国对中微子振荡领域的研究,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席之地。这个方面的研究,实际上也是和希格斯粒子的物理有重要的关联。另外,中国正在进行的寻找暗物质的研究,也是一项值得期待和关注的粒子科学前沿的探索。但是,中国在这些粒子物理前沿领域的理论研究上,还需要进一步努力,去赶超国际领先水平。

发表于2013-10-09

诺贝尔奖呀

发表于2013-10-12

太专业了

发表于2013-10-12

有点搞不懂

发表于2013-10-12

诺贝尔奖的魅力呀

上一页|1|
/1页